对"人固有一死.."这句话的感想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17 22:31:37
请语文天才帮我写一下 对
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
这句话的感想!!!!!
大概100-200字...感激不尽~~~~

“……朱自清死得轻于鸿毛”,当你看到这样的语句时,你会相信它是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所感吗?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?

“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。但是,聪明的你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”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之一《匆匆》,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。

但是,这位小学生在读过这一名篇后,产生了这样一个令每一位成人深思的想法。

这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,他是带着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一想法读完课文《匆匆》的。读后,他有了对课文很深的感想。

他在作文中写道,中国打仗时,有许多爱国烈士,他们为国献身,但是,朱自清重病在身,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“救济粮”,很多人都说他有骨气,但是,这位小学生却觉得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。这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到:“如果说不吃不喝,宁可饿死,可以换来别人一句‘有骨气’,我就觉得朱自清死的轻于鸿毛。生命第一,这是我们老说的一句话,为什么有人宁可饿死,也不吃眼前的粮食呢。都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,但是我认为不会防御,就无法进攻,打仗就是要有强劲的力量,你连饭都不吃,连枪都拿不动,怎么能……”

看完这篇作文后,学生家长很气愤,也很纳闷,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。学生的一位亲属告诉记者,孩子有这样的想法,首先肯定的是他对历史不了解,对于朱自清所处年代及时代背景不了解,更不可能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,这不能怪孩子,毕竟他才小学六年级。与此同时,还应当有其他的原因,比如小学课文的选材问题,这是值得教育界人士深思的。

背景链接:

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,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。抗日战争爆发,随校内迁。抗战胜利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,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。1947年,朱自清在《十三教授宣言》上签名,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。1948年6月,在北平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,并在《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》上签名。1948年8月20日,因贫病在北平逝世。朱自清的高风亮节,赢得了人民的敬仰,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。他在《别了,司